现阶段企业该不该做 GEO

现阶段企业该不该做 GEO
南城新的格局意味着新的市场和商机,AI(生成式引擎)的出现颠覆了互联网流量的格局,并且还在持续的影响着网民获取信息的行为和习惯。在新的格局稳定下来之前,企业必须要把握这一风口,抢占先机。
但是对于企业来说,应该怎么做 GEO 是个值得深层次考虑的问题。
目前市场上 GEO 代运营的公司仿佛雨后春笋般涌现,效果和报价参差不齐,很多公司在选择上陷入了盲区,有没有效果,值不值得成了很多公司担心的问题。
对于这个问题,我的建议是不要急于找代运营公司。
技术机制存在问题
- 逻辑问题
AI 在营销市场上,还是比较新兴的事物。各大代运营服务商无论效果如何,对于完成 GEO 的优化并没有成熟的思路,AI 平台自身的内容引用规则也没有做任何的公开。
企业盲目做 GEO 优化,不仅效果无法预测,还需要面对 AI 更新的过程中,对于不同来源内容权重的调整。比如近期部分 AI 对自媒体的内容权重就有所下降,转向了看起来更权威的新闻源。 - 内容机制
传统方式发布的内容往往是针对视觉优化呈现,图文和颜色搭配等较为重要,但是 PDF 等格式对于 AI 来说并不友好,做 GEO 的时候,需要对内容进行 AI 友好重构,比如结构化的表格。
此外 AI 还可能存在一些行业术语的误解,需要进一步人工干预训练矫正。
效果评定和验证
- 效果问题
在 OCPC(目标转化成本)推广中,运营者往往会聚焦归因词的优化,但是目前 AI 的答案在结果上并不会主动提供电话或者链接。
从最新版本的模型的问答结果上看,联系方式的展示频率在进一步收紧,在这样的情况下,用户即便了解企业的信息,也需要通过其它方式获取联系方式,从而导致客户进一步流失。
而且目前 AI 平台众多,用户分散,内容被引用的情况也无法统计,效果也就无从确定。 - 评估问题
过去 SEO、竞价、信息流的“展现”、“点击”等指标无法直接在 GEO 优化上套用,平台也没有提供如“引用频次”、“答案占比”等相应的数据用以参考。
目前市面也没有正式的审查监控工具,结果往往需要人工审核,时间、人力等成本高,且优化和审查的结果无法保证,整体效率低下。
内容生态风险
- 权威信息源竞争
权威媒体源竞争激烈,比如政府网站、核心期刊、央媒报道等。中小企业的内容很容易被覆盖、淹没。近期就有某公司官网没有被引用,竞品因为在新华社的报道而被推荐了。
虚假信息对于 AI 的污染无法去除。一些黑灰产伪造的虚假信息、行业报告,对于 AI 知识库的污染将会一直伴随 AI 存在,也将是 AI 后续发展需要应对的重大难题。 - 合规问题
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要求 AI 生成的内容强制标注,现在很多平台也开始对内容进行 AI 检测,如果被误判为“未标注的 AI 生成内容”,可能会被降权。
GEO 优化遵守 EEAT(经验-专业-权威-可信)原则,为此需要一些真实客户案例,很有可能暴漏客户隐私,触碰数据隐私红线。
成本和限制
- 内容生产成本高
部分领域需要专业内容支持,比如医疗、法律等对内容的正确性和权威性有极高的要求,需专业团队(如医生、律师)参与创作,同时还需要真实的临床等数据,生产此类内容的成本难以评定。
如果是跨境企业,对于不同地区的 AI 平台,还有多语言、多地区适配的需求,需要针对性定制内容。 - 长期投入
AI 收录周期目前并不确定,有些用户在与 AI 交互时不关注联网功能,答案信息需要考虑预训练的数据范围情况,短期的 ROI(投资回报率)效果无法评估。
在 AI 获取信息的过程中,新的信息会覆盖旧的信息,因此企业需要定期更新内容,否则可能会成为过期信息被 AI 淘汰。
行业适配
高适配行业痛点
本地生活服务(如家政、家电维修、同城配送),用户搜索时依赖即时结果,但 AI 可能推荐竞品或因内容未标注联系方式错失转化。
低适配行业痛点
新兴的技术行业往往专业词汇和新兴用语较多,AI 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可能无法理解语义,产生曲解问题,甚至因此标记为无效或者误导性描述,从而不予展示。比如将“零知识证明”解释为“免费服务”。
黑帽技术风险
目前 AI 在信息的收集和判断逻辑上还是有迹可循的,部分商家通过技术手段或者技巧影响 AI 的信息展示。比如在咨询相关问题之后,通过机器人或者爬虫技术,对有自己正面信息的结果进行点赞,而对其它的回答进行无效反馈,通过大量的技术数据操作影响 AI 信息的展示。
这种做法短期内是有效的,但是 AI 目前在不断的迭代升级,这种非常规的手段很容易在后面的更新中被 AI 平台识别从而降权,甚至直接拉黑。
目前有一些 GEO 运营商就使用的这一类方案。这和早期的黑帽 SEO(如关键词堆砌、镜像网站)情况类似,随着算法的不断更新,迅速被淘汰。
核心策略
- 内容技术性优化
- 贴合机器阅读习惯,对内容进行结构化重构——比如用 HTML、Markdown 等强标记语言,清晰划分“公司优势”“服务范围”“联系方式”等模块,让 AI 更容易识别和引用。
- 通过联合行业协会发布一些行业白皮书、校企合作共建研究报告,在权威机构文献中引用品牌数据,提升内容的 EEAT 权重。
- 整理更多问答形式的内容,让 AI 更容易抓取信息。
- 构建防御机制
- 定期检索各平台的品牌负面信息,防止竞品恶意投毒。
- 信息多平台分发,覆盖知乎、搜狐号等 AI 高频引用渠道,降低单一平台规则变动带来的风险,保证信息覆盖的稳定性。
总结
我强烈建议企业在 GEO 这个领域进行布局,这是 AI 发展带来的必然选择。但是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和技术现状来看,GEO 还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以及发展空间。孤注一掷的押宝 GEO 的行为并不可取,风险和收益都不能清晰预见,企业必须关注AI 搜索的高效性与企业可控性之间的失衡。
当下情况,企业需接受“部分不可控”的现实,转而通过 EEAT 原则构建长期内容资产,结合技术工具动态调整。
GEO 不是速效药,而是品牌在 AI 时代的‘数字基建’。